其他
张书成:图书馆,我生命中的加油站
点开看: 《棣花细语》,这四个地方都有新书啦
1980年春天,我从商洛师范学校毕业,分配到商南县城关小学任教。那是个全县重点学校,规模很大,2800多名学生,又位于县城中心,每日的工作任务繁重可想而知,特别是对我这个从来沒出过远门的人来说,无亲无故,无朋无友,每逄节假日,孤独寂寞便包围了我,有点度日如年的感觉。好在时间不长,我就打听到学校西边不远的街上,就是县图书馆,这使我喜出望外,当即办理了借书证,隔三差五去借书。一来二去,和图书馆的管理员也熟识了。她们渐渐的知道了我的兴趣和爱好,一有新的小说和散文书,就给我介绍,放在书架上等我来借,有时还给我介绍书的内容,和我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。这不仅填补了我业余生活的空白,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。我边读书边习作,向广播站投稿,给省地县教育教学报刊递论文,一时间县城的大喇叭里经常播送我写的稿件,报刊杂志上也逐渐出现了我的名字。同时,也收到一些零零碎碎的稿费,最多的一次竟有48元之多,顶得上我当时的好几级工资呢!
后来我调回了故乡,并且调到教育局给局长作秘书,原因是局长从《陕西教育》、《教师报》、《共产党人》、《先锋》、《商州教坛》上看到了我的文章。这使我异常激动和兴奋,工作更加努力,学习兴趣更加浓厚。天公作美,局长的女儿在图书馆上班,她也喜欢读书写作,与我成了朋友加文友。她不厌其烦地给我推荐各类文学名著,和我探讨读书心得,我也帮她修改小诗,撰写论文和演讲稿,自己也不负重望,《小星在这里闪亮》、《为了孩子不当睁眼瞎》、《一床棉被》、《书缘》、《南山的星》等报告文学和散文就是那时候的业余之作。我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,与图书馆的“加油”“造血”是分不开的,她给我的文学爱好插上了放飞的翅膀。
机遇常常降临到爱学习的人头上。1995年春天的一个早上,我去县委送材料,刚走到大门口,见组织部的陈部长站在玉兰树下与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谈话。他见了我,招了招手,我以为他在叫别人——因为他并不认识我这个普通干部呀!可四下看看,并无其他人。我斗胆问道:“陈部长,你是叫我吗?”他笑笑说:“就是叫你啊!”我走过去,他看了看我,问“你愿意到组织部工作吗?”我连想也沒想就脱口而出“愿意啊!”随即说“我一沒背景,二不会搞关系,咋调得过来呢?”他微微一笑,说:“你只要愿意来,别的就不管了!”就这样,一周后,我调到了县委组织部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组织部是干部之家,也是学习的课堂。在这里,我如鱼得水,除了拼命工作,就是努力学习。饭后茶余,别人下象棋,打扑克,唱歌跳舞,我读书看报,挤时间写作,除过经常到县图书馆借书外,我还到附近的县城中学图书室借阅,读书成了习惯,也成了爱好。每天晚上临睡时,不看一两个小时的书就睡不着,翌日早醒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摸书。看个一半个小时书,再起床上班。书读得多了,写作自然通畅,有时甚至文思泉涌,《党费》、《山村女支书》、《山村党员活动室》等诗文和《华阳的希望之光》、《卧羊奋蹄奔小康》、《商山脚下的红莲》、《丹江岸边外来官》等报告文学和电视专题片等作品就是对我学习的最好回报,《论调查研究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》、《抓典型是推动全局工作的有效途径》等论文还在国家级论文评比中获奖,被收入《改革开放论文选编》一书,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成绩的最高奖赏。
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我先后工作过八个单位,但读书这个爱好始终没有改变。每到一地,我都先和图书馆结缘,和图书馆管理人员交朋友,喜欢那清净整洁的环境,喜欢那淡淡的书香气。特别是近几年迁居商州后,我成了商洛市图书馆的常客,几乎是三天两本书,那高大整齐的书架上一排排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图书,是我充实自己头脑的精神食粮,也是我通往理想的阶梯,我边读书边创作,边创作边提高,结集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《棣花细语》,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站也连续不断地刊登我的作品,给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我觉得,在人生的道路上,图书馆是我的“加油站”“充电宝”,她那浩如烟海的书籍,象舀之不尽的泉水,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知织、资源、素材、灵感、信心和力量,让我通过读书充实了生活,塑造了性格,改善了脾气,还到学了为人处世的方法,开阔了眼界和胸怀,可谓好处多多。今年春节,我给自己的门庭自编自写了一幅春联:读书习字写文章,种花务草养精神,横批是:诗意人生!写好以后,面对着鲜红的春联,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笑了:这不就是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吗?也是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啊!
--扫码关注先生来啦,多双了解世界的眼睛--